漠北长风:霍去病阳原出征的传奇绝响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春,大汉的朝堂之上弥漫着一股肃杀又激昂的气息。汉武帝刘彻目光如炬,俯瞰着山河舆图,漠南、河西之战后,在经过了近几年的发展经济、改革税收、积累财富、秣马厉兵的认真准备之后,决心向匈奴单于本部和东北部左贤王的势力发动进攻。心中对匈奴的征讨之志愈发炽热,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
三月的代郡(今河北阳原),春寒料峭,却难掩城内紧张热烈的备战气氛。这座地处北方边陲的重镇,见证过无数次金戈铁马的集结。这里的百姓对战争并不陌生,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受匈奴侵扰之苦久矣。当得知霍去病将要经这里出兵征讨匈奴时,纷纷自发加入后勤保障队伍, 百姓们拿出家中最好的物资支援汉军,“毛毛匠” 日夜赶制毛皮战袍,当地的能工巧匠更是加班加点,为将士们打造精良的兵器甲胄。他们满怀期望,希望这位年轻的将军能彻底荡平匈奴,还他们一个太平盛世。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春,大汉的朝堂之上弥漫着一股肃杀又激昂的气息。汉武帝刘彻目光如炬,俯瞰着山河舆图,漠南、河西之战后,在经过了近几年的发展经济、改革税收、积累财富、秣马厉兵的认真准备之后,决心向匈奴单于本部和东北部左贤王的势力发动进攻。心中对匈奴的征讨之志愈发炽热,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
三月的代郡(今河北阳原),春寒料峭,却难掩城内紧张热烈的备战气氛。这座地处北方边陲的重镇,见证过无数次金戈铁马的集结。这里的百姓对战争并不陌生,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受匈奴侵扰之苦久矣。当得知霍去病将要经这里出兵征讨匈奴时,纷纷自发加入后勤保障队伍, 百姓们拿出家中最好的物资支援汉军,“毛毛匠” 日夜赶制毛皮战袍,当地的能工巧匠更是加班加点,为将士们打造精良的兵器甲胄。他们满怀期望,希望这位年轻的将军能彻底荡平匈奴,还他们一个太平盛世。
阳原博物馆张春供图
代郡(阳原)作为连接中原与塞外的重要节点,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相对丰富的物产,成为汉军理想的补给之地。霍去病率大军抵达阳原时,整座城池已做好万全准备。宽敞的校场上,堆积如山的粮草物资整齐排列,崭新的皮甲兵器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霍去病亲自巡视补给情况,对代郡官吏和百姓的高效筹备赞不绝口。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远征成功的关键。在阳原北伐前休整数日,也是决胜漠北的关键筹谋时刻。
霍去病独特的战法快速行动、突然袭击,被称为“闪电战”。他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和速度,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打乱敌人的阵脚,然后迅速撤退,引诱敌人追击,再在合适的地方进行决战。
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漫长的行军途中,粮草补给是运用迂回战术时面临的最大难题。西汉名臣韩安国一直反对对匈奴用兵,其理由便是“深入长驱”的情况下,汉军战线和补给线会被拉得很长,粮草自然供应不上,一旦匈奴“以饱待饥,以待其劳”,对于汉军无疑是灭顶之灾。
霍去病又是如何解决每次突袭“闪电战”粮草问题呢。我们只能从语焉不详的史料中追寻那段历史的草蛇灰线。而关于粮草及补给,史书中却白纸黑字,言之凿凿。班固在《卫青霍去病传》中就说:“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这种不带干粮、取食于敌的做法,就是后来所谓的“以战养战”。类似记载,汉武帝的诏书及《史记》,也都留下不少蛛丝马迹。第一次河西之战时,汉武帝诏书对霍去病军中有“辎重人众慑熠者弗取”的描述,《史记》中关于“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的记载,字面上看霍去病不体恤士卒,以致军中出现“有饥者”,实则是霍去病之所以不允许士兵收缴敌人的“辎重”“重车”乃至“粱肉”,是因为带上这些战利品会严重地拖累军队,拖垮军队的行军速度。“弗[ fú ] 取”以便轻装上阵,导致“有饥者”,或许正是“闪电战”战术的成功保障。
大寨子(今阳原胡家台村西北)军营夯土房内,霍去病案头的青铜灯盏明明灭灭。羊皮地图铺满木案,匈奴王庭的方位被朱砂重重圈起,箭矢[shǐ]状的标记从代郡(阳原)蜿蜒向北,在瀚海边缘凝成锋锐的箭头。
“将军,代郡送来最新斥[chì]候密报。” 校尉将卷成筒状的帛[ bó ] 书置于案头,霍去病早以得知匈奴单于采纳姐夫赵信的策略,以引诱汉军深入来攻,待汉军疲惫不堪之时,再行攻击,必然置汉军于死地。匈奴坚壁清野待汉军是必然,“以战养战”补给,谈何容易,数万东路军粮草辎重行军缓慢难以接济突袭骑兵速度补给,实施“闪电战”困难重重。
大寨子遗址_五歌摄
子夜时分,传来更夫梆子声。霍去病毫无睡意走出夯土房外,三月寒风扑面而来。远处连绵的篝火映亮将士们宿营帐篷,却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喂马。老者身形佝偻,衣衫褴褛[lán lǚ],却自有一股沉稳之气。霍去病裹了裹玄色披风向老者走去,“少将军可是为奔袭铁骑粮草补给之事烦忧?” 老者声音沙哑,如枯木摇曳[yáo yè]。霍去病目光警惕:“你是何人?”老者并未回答,颤巍巍从怀中掏出一把黑豆和半块干馍馍,粗糙[ cāo ]的手掌上,这些寻常食物在月光下格外醒目。少将军可知,这黑豆与干馍馍,便是破敌之钥[ yào ]。”霍去病神色微动,伸手接过黑豆,冰凉的触感让他心头一震。老者继续道:这是本地特有的黑豆,干馍馍是这里人们只有小孩才吃的上,“黑豆耐储存,浸水可发胀,马匹食之耐力倍增;干馍馍轻便易携几十日不腐。铁骑马匹骑一匹备一匹替换, 携带此等补给,星夜奔袭……”话语间,老者枯槁[kū gǎo]的手指在地上划着漠北地形,浑浊的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少将军亲率精锐,以迅雷之势突袭,黑豆与干馍馍支撑的轻骑,定能让敌军防不胜防。霍去病凝视手中黑豆,脑海中已勾勒出奔袭路线,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漠)轻留,今大发卒,其势必得所欲。”决计利用赵信的错误判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待他再抬头时,老者已消失在夜色之中,唯有朔风卷着几粒黑豆,在地上簌[ sù ] 簌滚动。
出征前夕,校场上,将士身着阳原 “毛毛匠” 亲手缝制的毛皮战袍,威风凛凛地伫[ zhù ]立着。毛皮战袍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阳原毛皮悠久的历史。这些战袍不仅抵御着漠北的寒冷,更承载着代郡百姓对汉军的深情厚谊和必胜的信念。霍去病骑着一匹矫健的战马,在队伍前缓缓走过,他那冷峻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位将士,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让将士们心中充满了力量。
随着一声令下,大军浩浩荡荡地从代郡出发,向着北方的大漠挺进。大军深入大漠千里,环境愈发恶劣。黄沙漫天,狂风呼啸,水源稀缺,将士们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但霍去病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鼓舞着大家的士气。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向着匈奴的领地奋勇前行。一路上,马蹄声如雷,扬起漫天的尘土。霍去病深知此次任务艰巨,匈奴单于伊稚斜狡猾多端,且麾下兵强马壮。但他毫不畏惧,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他决定采用长途奔袭、迂回包抄的战术,避开匈奴的正面防线,直捣其后方腹地。
阳原博物馆张春供图
霍去病率校尉李敢等出塞后,同右北平郡(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路博德部会师,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亲率三千铁骑,皮囊装满黑豆,干粮袋塞满干馍馍,驱使所俘获的匈奴人为前锋为汉兵开路,踏着夜色疾驰先行离开大军。马蹄声在寂静的荒原上轻若鬼魅,跨过大漠,终于,汉军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左贤王没想到汉军能来,匆忙集结兵力迎战。他妄图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骑兵的优势,一举击退汉军。然而,他低估了霍去病和汉军的实力。霍去病指挥若定,他先派少量骑兵正面佯攻,吸引匈奴的注意力,然后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从侧翼迂回包抄。汉军骑兵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他们挥舞着长刀,喊杀声震天,向匈奴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战斗异常激烈,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匈奴骑兵凭借着精湛的骑射技术,给汉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汉军毫不退缩,他们紧密配合,相互支援。霍去病更是冲锋在前,他的身影如同一面旗帜,激励着将士们的斗志。在他的带领下,汉军逐渐占据了上风,将匈奴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经过一番激战,汉军大破匈奴左贤王部,活捉单于大臣章渠,诛杀北车耆[ qí ]王,越过离侯山(大兴安岭一带),渡过弓闾河(蒙古国东部的克鲁伦河),抓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肯特山),霍去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天封礼,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封狼居胥”。他望着北方的大漠,心中豪情万丈。此次出征虽然没有找到匈奴单于伊稚斜,但已经给予了匈奴沉重的打击,让他们见识到了大汉的军威。封礼结束后,汉军继续向北进军,一直打到了瀚海方才凯旋收兵。
霍去病冲锋在前身影如同一面旗帜
班固《汉书·霍去病传》记载:“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 xūn yù ] 之士,约轻赍[ qīng jī ],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 qí ],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封礼仪式,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进行祭地禅礼仪式,在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进行人与马的水源饮用。
汉军直插漠北至瀚海
本次远征,霍去病所率部队以一万多人的损失数量,前后一共斩获胡虏七万多人,匈奴左、右贤王,单于的两只臂膀被彻底斩断,只剩下匈奴单于悬孤大漠深处,没有能力再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同时失去了对乌桓的控制,汉朝得以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可见,汉破匈奴左贤王地之前,经常侵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等地的是以左贤王为首的匈奴人。漠北之战,汉军作战指导明确,准备充分,以骑兵实施突击,步兵担任保障,分路进击,果敢深入,是在沙漠草原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作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
捷报传回长安那日,霍去病又想起那个寒夜的神秘老者。他命人将黑豆与干馍馍列为军需必备,此后,这寻常食物便随汉军铁骑踏遍漠北,成为克敌制胜的传奇补给。
霍去病从代郡(阳原)出征匈奴的第六次战役,威震天下。他的名字成为了匈奴人的噩梦,也成为了大汉百姓心中的英雄。代郡(阳原)地,因为霍去病的这次出征,也被载入了史册。它见证了大汉王朝的辉煌,见证了一位少年将军的传奇。至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大汉的边境迎来了久违的和平。而霍去病和他的将士们的英勇事迹,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段璀璨的记忆。
干馍馍现在成了阳原特产小吃;黑豆本地人叫它老黑豆又称“汉黑”,汉黑豆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食材,更是天然的滋补品与养生佳品,以其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卓越的健康功效,为人们生活中养生健康保驾护航。
五歌于北京帷瑞斋202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