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音乐响起 古建“醒”来
古建筑是有形的视觉艺术,音乐是无形的听觉艺术,二者似乎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但近 年来,无形的音乐与有形的古建筑从相交到相融,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也开辟了古建筑活化 利用的新路径。 探索古建活化利用新方式 2020 年,上海民族乐团推出民族音乐会《紫禁城》,古老的编钟叩响悠远的金石之声,再现 了紫禁城 600 年的沧桑历史。2021 年,中央民族乐团创排民族音乐会《长城》,打击乐的有机组 合表现了长城的磅礴气势,长线条、长气息乐句诠释着长城的绵延和壮丽。 今年,北京市东城区启动了 2023 北京古建音乐季,开幕式以体现传统礼乐文化的国家级非 遗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作为开场曲。夜幕降临,拥有近 500 年历史的天坛祈年殿被灯光点亮,演 员身穿古代宫廷服饰,奏响编钟、编磬、笙、排箫、琴和瑟等古乐器,演奏了《中和之曲》《明 朝乐章》等 10 余首中和韶乐及宫廷雅乐代表曲目。出于对古建筑和音乐艺术的敬畏,音乐季演 出策划都是根据前期对古建筑的声学结构、历史文化功能进行详细调研后最终确定的。知名大提 琴家宋昭认为,古建音乐季不仅给音乐家提供表演的舞台,更创造了一个特殊的情境,让音乐家 与建筑艺术产生共鸣。 音乐与古建筑的融合,为挖掘传播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活化利用古建筑提供了新 思路,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出新路径。青年建筑师朱起鹏认为, 在不干预、不减损古建历史价值的情况下,音乐让古建筑和现代生活发生联系,让历史遗存真正 “活”起来,被纳入到城市运转中。 开辟历史文脉传承新路径 保护利用古建筑不仅是对建筑本身加以保护,更是对其历史和文脉的传承。清华大学建筑学 院教授吕舟认为,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不仅让古建筑在音乐作品的演绎中被更多人看见,也让 古建筑承载的文化以音乐为载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民族音乐会《紫禁城》和《长城》,让建筑 及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在跨时空传播中获得恒久的生命力。又如,杭盖乐队在白塔寺唱响摇滚 乐,让更多人知道了白塔寺是由忽必烈敕令建造的,是元朝百官习仪和译印蒙文、维吾尔文佛经 之处。”吕舟说。 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也为年轻人了解古建筑背后的传统文化架起一座桥梁。 民族音乐会《紫禁城》就是一群“90 后”从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创排的。他们用多媒体舞台影 像营造变幻莫测、妙趣横生的不同景致,让静态的建筑与动态的音乐融合,成功实现对紫禁城从 帝王宫殿到精神象征再到建筑瑰宝的文化解读。在音乐会《紫禁城》的助力下,紫禁城 600 多年 的厚重历史,以年轻化、清新灵动的形式实现了破圈传播,使很多年轻人对紫禁城背后的历史和 文化产生兴趣,萌生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切和思考。 2023 北京古建音乐季项目发起人姚瑛表示,中国建筑的精髓表现在文化上,如果能在古建筑 的空间内演奏好的音乐作品,能够吸引更多人来了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希望通过传承创新,揭开神秘面纱,让所有人特别是年轻人都能体会并接受古人心中 的和谐之美。”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副主任霍燚介绍,截至目前,中和韶乐线上观看人数已 经突破 1000 万。在传统节日、小长假等,中和韶乐也会以专场音乐会的形式与网友见面。 打造文旅消费转化新模式 为了让音乐“引擎”在古建筑里释放更多能量,2023 北京古建音乐季还开展了城市行走、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