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建筑的历史文化

创建时间:2015-01-27 00:00

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指所处时代的建筑所透露出来的创作思想、观念意识、精神面貌等等。作为具备独特地理环境的四川,其建筑文化和其他区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显示出独特的巴蜀建筑文化内涵。

一、道家“法自然”文化

建筑的发展与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平原、山地或者是丘陵各有不同。自然环境虽然会影响建筑的发展,但是建筑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随着地理位置、建筑时间、建筑材料等的不同,出现了与之相应的建筑文化。

[1]

四川古建筑就属于非常优秀的古建筑之一,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尤为突出。在自然与环境的搭配上做到了“天人合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法自然”学说精神,完美呈现了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四川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格外注重环境绿化和园林化。大多数寺庙宫观的建筑都侧重环境的自然化,人工环境大都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各寺观园林围绕,天然成趣。由于精心维护,以及对许多古建筑内环境的绿化,为古建筑增色不少。朗朗的殿堂,参天的松柏,为庭院增加了神秘色彩。寺庙外环境竹林相接山林,绿荫环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寺院的建筑也别具一格,常依山而建,运用自然的山体充当寺院的围墙。山上的寺院通常以天然的山门作为牌楼,寺院空间绵延于山体之间,体现着十足的韵味。山林中坐落着建筑群体,这些建筑群体和大山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共同组成了整个山体森林的大环境。峨眉山诸寺庙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青城山众宫观亦是如此,它的山水风景寺观园林组成了一幅自然风景的长卷,使得这两座山盛名传扬,“天然图画”,这是青城山一处牌坊扁额的题词,同时也是这两座山水风景寺观园林的真实写照。从古至今,朝山览景,就是游客聚集的地方。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城镇里的寺观园林和文人园林在布局方面也做出了大胆改进,山林野趣也成为一道景观。围墙不再是寺观园林的分化带,它与城镇环境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工绿化相结合,形成自然的围墙。历史文化名人的纪念园林组成了极富特色的巴蜀名园,它们散布于川西平原,比较著名的包括成都望江楼、武侯祠、杜甫草堂和眉山三苏祠。除此之外,新都挂湖、新繁东湖、崇庆罨画池和邛崃文君井也极富特色。另外,四川的建筑文化还体现在广大的城乡民居方面,他们的住房非常注重人居环境的绿化,这种建设风格形成著名的“林盘文化”。而这种环境形态同样出现在川东巴渝山地,并且和周围的梯田层层呼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梯田文化”。建筑物与山川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形成了生动的田园生活场景图画,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画面。四川建筑的第四个特色是讲风水,注重相地。中国传统的风水术同时也被称为“山水之术”,看似迷信,但它却是环境生态美学的体现。这是古人传承下来的一种择居环境观,仁山智水美人是它所追求的住居境景。这种观念在四川建筑文化中渗透较深。“房盖弯、坟造尖”,这是中国房屋建筑学中非常流行的谚语,人们普遍认为山弯避风处是建造住房的首选地方,而丘岗避湿处最好作为坟地。所以,人们在建房之前,环境要作为考虑的首要条件,风水学说渗透于整个建筑文化。来自于生活实践的建筑风水文化有很多,除了背负龙脉镇山为屏,左右砂山秀色可餐,天心十道穴位均衡,还有正面临水环抱多情,前有朝案呼应相随,南向而立富贵大吉。虽然经过历史的洗礼,但在四川还有好多这种风水模式的典型例证,在阆中、眉山和大足等地不难发现这样的建筑,在巴中、达县等地也有看到。纵观川内古建筑,都或多或少地与周围山水的环境相关。其设计原则多遵循 “在典型环境中创造典型性格”的理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工环境自然化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