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屋顶曲线变化

创建时间:2014-11-12 00:00

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 以下统称古建筑) 最具代表性的结构样式,常见的有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屋顶曲线的变化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社会等级和审美理想。

1 中国古建筑屋顶曲线变化的广义原因不同形制、不同时期的建筑,在屋顶曲线的表现形式、曲起程度及具体做法上不尽相同。这部分主要从屋顶的演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分析屋顶曲度的变化和美学风格。古建筑的屋顶曲线演变大致经历了雏形、形成、发展和成熟四个段。原始社会是雏形时期,此时生产力低,人类思维简单,房屋主要满足居住功能,形式有双坡和四面坡,建造随意,还谈不上审美。古建筑真正意义上的屋顶在奴隶社会形成,开始追求审美。封建社会前期是古建筑屋顶的发展阶段,几种基本的屋顶形式均已出现,屋顶以直坡为主,有折无曲。古建筑屋顶在唐代至清代趋于成熟,曲线变化相对明显。唐朝的屋顶雄浑宏大,彰显大唐盛世的风范。宋朝建筑的屋顶细腻并富有装饰性。明清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建筑的屋檐深度减少,形体简练,细节繁琐。屋顶具有物质属性和精神意义,例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等级由高到低。这在传统民居中也有体现,如泉州崇福寺的屋顶相对于此地的普通建筑风格独特,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翘。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鼎盛时期,建筑气魄宏大。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建筑业趋向程式化,屋顶出檐较浅。明代的屋顶朴实壮大,清代则庄严雄伟。

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曲线具有影响,这在生产力较低和较高的阶段体现尤为明显。原始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思维比较简单。“冬则居营窟,下则居橧巢”( ———《礼记·礼运》) 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居住方式为穴居和巢居。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手工业分工细密,技术进步,市民生活多样,建筑屋顶起翘显著,出现了极具装饰的剪边式屋檐。经济对建筑屋顶曲线的影响在具体建筑群中也有体现,闽南的燕尾脊成为当地建筑屋顶的主流形式正是社会等级和经济基础的共同作用。早期只有社会地位高的人可使用燕尾脊,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众心理和社会观念决定了燕尾脊的主流屋顶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自然,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建筑是人们心中的宇宙,由天圆地方、象天法地等思想衍生而来,古人选择性的把建筑做成上下两部分,天之大,屋顶之大。在整个建筑中屋顶最接近天空,屋顶的曲线和向上翘起的飞檐具有升腾感,呈现飞向天空的意象。中国人讲究风水,屋顶装饰及曲线寓意要吉祥美好。闽南地区靠海,受外域文化影响较大,其包容性使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成为闽南的信仰。闽南寺庙建筑的屋顶多为“燕尾脊”,脊角起翘明显,正脊曲度大,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2 中国古建筑屋顶曲线变化的本体关系

地域、材料和营造技术是中国古建筑屋顶曲线变化的本质原因。建筑的屋顶具有时空和地域特性,是不同地区生活方式和气候环境的反映,也是不同地域风格和品位的体现。各地域的环境、文化有其特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屋顶的曲线变化,使建筑屋顶曲线由北向南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地域因素主要有降雨量、温度、生活方式和地域性材料。总的来说,北方建筑的屋顶庄重沉稳,南方则轻灵优雅。西藏新疆等地受外域文化影响,出现线条圆润的穹顶。闽南地区的海洋文化具有对外交流性和商业性,屋顶曲线较为突出,装饰繁复。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对建筑屋顶的影响较大。西周时期出现的板瓦、筒瓦、脊瓦及瓦钉防水性好,在战国后被广泛用于高等建筑,屋面坡度降低。明代砖的产量上升,屋顶对屋身的防水要求降低,屋檐出檐降低,硬山顶普遍。闽南地区物质文化跟外界交流频繁,运用新材料钢筋、水泥、瓷砖和新的建造技术,建造大量欧式、美式、东洋式等建筑,屋顶呈现出丰富的曲线变化。此外闽南地区的陶瓦质地优良,不易渗水,所以闽南建筑屋顶的坡度平缓。技术惊人的影响建筑的发展,奴隶社会的夯土、筑城、开渠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机械,到商代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相当大的宫室

和陵墓。秦汉时期斗拱在重要建筑上普遍使用,可使屋顶建造的更大,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均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木结构技术提高,建造了大量木制建筑; 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石结构技术有了巨大进步。屋角起翘有了新式样,屋顶出现举折。

3 实用和美观的需要

遮风避雨、防范野兽侵害、提供人类群居等功能是建筑最本质的特性,屋顶具有保护屋身、台基和加大采光的功能。曲屋顶是由原来的重檐发展而成。中国早期建筑的屋身和台基多由泥土或土坯砖建造,为保护屋身在台基下加造了一排檐廊。后又因耐侵蚀的砖的出现和加大采光,逐步抬高檐廊,与屋顶相连,出现折线并逐步过渡为曲线,最终出现曲面顶。为解决防水防朽的问题,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一般都很大并设有出檐。闽南地区多为多进院落式的布局,加上本地人口多,用地紧张,为了增加建筑之间的采光而降低屋面坡度。我国传统美学讲究动静交替、虚实相济等对比手法,反曲向上的屋顶正是这一美学法则在建筑艺术中的主要表现。中国古建筑是庞大的、静止的,屋顶占据建筑的很大部分,向下压着地面。屋顶反曲向上,四角翘起,使屋顶舒展开阔。建筑更为轻巧、静中有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4 中国古建筑屋顶曲线的影响

我们应倾尽全力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并发掘其活性元素,创新性的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古建筑屋顶在现代的运用广泛,本质是取其建筑思想,多运用象征手法,是对古建筑思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闽南建筑的传承性来说,如何突破当地传统建筑的局限,吸收其文化内涵、审美精髓,建造出体现时代特色的空间,值得深思和研究。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曲线是中国建筑所特有,各屋顶形式在曲起程度上有其共性,受外部和本体因素的影响有微妙或显著的变化。古建筑屋顶曲线具有功能、美学、文化、地域等研究价值,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曲线的文化内涵,学习其精妙的营造技术,在扬弃中继承发展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文化。闽南古建筑屋顶的曲线风格独特,立足本土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吸收中原和外域建筑的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中、外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